close

很多影評都會說這是一部舊瓶裝新酒的電影學了很多歌舞片卻能成為去年最好的片子,而且還是幾乎快要絕種的歌舞劇,覺得不可思議云云。其實我覺得不管是什麼種類的電影都不過是他的屬性而已,最重要的還是他說故事的技巧很好,剪接的很流暢。而且歌舞劇的難度就是在於場景的切換跟故事的行進之間必須要明快果決,要考慮到開始唱歌的時候聽眾的注意力就會被歌聲及音樂拉走,並且思緒渙散。所以一般而言歌舞劇的故事都不能夠太複雜,否則場景變換時觀者就忘記了。La la land 則沒有這些常見的缺點。

 

然後,如果你看到的是愛情這條主軸,你會覺得男女主角如此相愛兩個人同時都懷抱著夢想,都站在一無所有的起點一起努力,為什麼到最後卻沒能攜手一生呢?主要的差異是男主角在尋夢的過程中妥協了。而女生沒有,這就決定了他們之後夢想實踐時的差距。

 

男生的夢想是要開一間爵士酒吧。讓即興爵士樂這個瀕臨的樂種重新煥發生命。女生則是想要成為好萊塢演員。但是男生在中間答應了以前認識但不怎麼對盤的爵士樂團主唱兼吉他手的邀約,去當鍵盤手跟著巡迴演出。雖然有豐厚的酬勞但是樂團加入創新的音樂元素來演奏爵士(有一些特殊的鍵盤、合成器等)這讓守舊的男主角覺得心理震撼。但是為了穩定的收入以及比較體面的生活,他答應加入了,跟著去巡演所以兩人開始聚少離多的生活。

 

女生則是辭去咖啡廳服務員的工作以後,就全新投入準備自己的單人劇碼。她自己當編劇、準備道具、花錢租劇場、努力排練著。一心一意地去實踐自己的夢想。最後終於站上舞台時,台下寥寥數人而已。男生卻因忙於工作錯過了她最重要的演出,然後女生聽到觀眾奚落的評語覺得大受打擊,認為自己的人生徹底失敗了,灰心又失望的她離開了男生回到自己的家鄉。峰迴路轉的是,她之前試鏡的公司打來電話,說欣賞她在單人劇碼的表現(所以台下那麼少人來看她的戲,竟然就坐著一個她想要的貴人。)但是她已經回家鄉去了,接到這電話的是跟她同居的男主角。男生不辭辛苦開了超過十二小時的車去她家鄉找她。憑藉的印象僅僅是她說過一句:我家在某個小鎮的圖書館對面。然後把她帶到試片現場,讓她牢牢抓住機會,得到了劇中的角色。

 

為了這個工作女生必須啟程到巴黎拍片,男生則因為簽下合約不能叛逃只好繼續著他的巡演。兩人必須要分道揚鑣了。多年後,女生成為好萊塢當紅一線演員,嫁了一個很體面的上流社會紳士也生了小孩。男生則終於回歸自由身,開了自己的爵士酒吧。一次女人與先生因為塞車決定下高速公路去找東西吃,機緣巧合下來到男人開的酒吧。與男人重逢四目相接的那一瞬間天旋地轉,男人不知不覺彈起了兩人當初的定情曲,沉浸過往無限悔恨。

 

如果故事到這裡就結束了,你會覺得:啊不就很一般的愛情片,有很特別嗎?

 

特別之處是,導演在男主角開始彈琴的時候,不是讓他追憶兩人過去的美好唏噓不已。而是援用了平行世界的概念,讓兩人在重要的時間點做出不同的抉擇。然後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也就是男生在回想時不是想著已經發生過的事實,而是想著:如果我當初是做了另一個不同的選擇,現在能夠跟她攜手人生的人,就會是我啊,是我啊~

 

這些選擇包含:放棄跟著創新的爵士樂隊去巡演,所以就能參與到女生的獨幕劇。還有女生爭取到角色以後跟著去巴黎開了一間自己想要的爵士酒吧。理所當然兩人的人生路就走到一起,不會面臨分道揚鑣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了。

 

姑且不管人生能不能重來,重來是否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這些哲學上辯證的問題。如果用梁靜茹的《崇拜》這首歌來說,想要攜手一生的話,兩個人要努力做到我存在在你的存在,同時也要我存在在我的存在才行。

 

而如果你是看到關於爵士樂這個討論的主題,會發現導演也把自己對於傳統與創新的理念植入電影之中了。像是樂評寫的這段:當Sebastian仍猶豫要不要參加高中好友Keith已經脫離傳統爵士而投靠流行群眾的Messenger樂團時,Keith曾經如此勸說Sebastian:「如果你骨子裡是個傳統主義者,是要如何成為反叛的先驅?你一直牢牢固守傳統,但爵士談的可是未來啊!」(How are you gonna be a revolutionary if youre such a traditionalist? You hold onto the past, but jazz is about the future.)我覺得這是很有意思的爭辯,也代表導演的價值觀。簡而言之無非是利用服貼的剪裁與流暢的敘事手法去包裝這些傳統的事物(爵士樂、歌舞劇)讓他們煥發出光彩。

 

所以導演骨子裡其實是個反叛主流擁抱傳統的人,他所用到的元素都是舊的但是敘事很靈活。只不過是加入了大家都會用的平行世界手法,以及很多設計精巧的暗示環環相扣。但他很會說故事,很別出心裁地突出了他想要的重點,就能讓人覺得耳目一新。

arrow
arrow

    laboum06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